城市规划专家释疑:为何“海绵城市”郑州无法应对此次特大暴雨
人气:发表时间:2021-07-22
央广网北京7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面对河南此次超强降雨,目前各方都在紧急救援、各项后续保障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但也有人提出质疑,郑州内涝严重,是否也与城市排水系统失灵有关?或此前建设的海绵城市失效?面对这些疑问,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胡刚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如今城市大面积由硬化路和高层建筑构成,雨水没办法渗透,建设海绵城市的确很有必要,意义重大,但并不能应对这种百年以上的特大暴雨。”他解释道。
“海绵城市”只能对中小雨发挥作用
近年来,“海绵城市”一词逐渐受到关注。2016年,郑州市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当时,郑州对其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为20年一遇。针对这次河南为何没能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胡刚解释称,海绵城市只能对中雨或小雨发挥作用,一旦遇到特大暴雨是无法应对的。
据记者了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面临强降雨,海绵城市能发挥多大作用?胡刚谈到,海绵城市只能让常态下的雨水向地下渗透,排地面除积水,以促进城市地表径流的就地下渗和雨水可持续循环,如果遇到特大暴雨还需采取另外措施,如建设地下深隧,暴雨时储水,晴天时抽水到江河湖泊。
内涝已成为城市普遍难题
实际上,进入汛期,并非暴雨多发区的河南遭极端降水,城市内涝早已成为一些城市的普遍性难题。为何城市内涝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胡刚认为有两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二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中心地区多数是硬面路地,不利于水的循环。“所以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时,就要多建一些绿地、人工湖泊,除了可以调节气温,下雨时也有助于排涝。”
除了不断建设海绵城市,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胡刚介绍,雨水管网是当前排涝的主要手段,作用非常大。在老城区,由于以前雨水管网口径比较小,不能在暴雨时充分排水,造成涝灾。老城区管网扩容比较难,浅层地下已有大量建筑桩基和地下车库,“所以建设深隧很有必要,而且现在挖隧道工程技术己经成熟,投资也不是很大。”胡刚说道。
内涝防治设计应与城市规模相匹配
胡刚认为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应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但近年来防洪标准比较低,现在有的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旦碰到50年或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就措手不及。他建议,郑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都应该逐步提高防洪标准。
“国内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应对这种特大暴雨应该综合考虑。并不只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也不只是海绵城市的问题,而需要制定适合的应对措施,如建设地下储排水系统等。这几年韧性城市建设己经提到一定高度,但也还要进一步加强。”胡刚说。
博悦佳轻质隔墙板咨询热线: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
下一篇:湖北诞生两只“碳基金”
上一篇:资质改革推动建筑业强化“优胜劣汰”趋势
同类文章排行
- 漳州市住建局:解码绿色建筑 共享低
- 会呼吸的窗能保温的墙,绿色节能住
- 合肥打造全省首个建筑业总部基地片
- 广州住宅建造新规范五月起施行,“
- 国家统计局: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房
- 海南装配式建筑产业绿色化、智能化
- 四川绵阳加快推动建筑业“建圈强链
- 合肥将“严管”装配式建筑实施
- 江苏“住有所居”扩容精进
- 国家标准执行在即——各地多措并举
- 江苏启动两大提升行动建设“好房子
- 烟台:“四好”建设 助推建筑业转型
- 青岛已累计培育123个智能建造试点项
- 全国首个智能建造装备管理平台在苏
- 山东聚焦“好建造” 完善工程质量安